p522168353.jpg  

中島哲也 ╳ 松隆子 ╳ 中學生37人

 

 

 

畢業前夕‧師生懺情錄 

 

 蟄伏24個月 - 中島哲也大銀幕新作

  每兩年產出一部片的鬼才導演中島哲也,執導功力獨樹一格,從《下妻物語》到06年金馬閉幕片《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》,華麗卻帶蒼涼的敘事能力已是有口皆碑。《告白》聽來像一部讓人淚眼漣漣的日本純愛電影,實則指涉一樁未成年殺人案,以及後續的女教師血刃復仇,改編自同名暢銷推理小說,殺人兇手與復仇者的輪番「告白」是電影重點所在,木村拓哉永遠的螢幕女友松隆子,飾演冷酷的中學教師,發現校園泳池裡飄浮著的,是她年僅4歲的女兒,結業式她向全班進行「告白」,宣告女兒是被班上兩個13歲學生殺害,隨即辭職,展開炫風式的復仇計畫。

  中島哲也本次出手創下30億日圓票房,明年還將代表日本角逐第83屆奧斯卡最佳外語大獎,電影宣傳素材上的一片嬌豔桃紅,倒不免令人聯想到兩性小情色;中學生笑容滿面排排站的畢業照,只有女教師平板的臉不帶一絲情緒…反差」就是中島式的語言,有一些諷刺也有一些心疼,他對電影的看法是:「既不是悲劇也不是喜劇,只不過就是人生。」

羅生門式多線敘事 – 真相愈辯愈明?

  影充斥大量未成年犯罪血腥鏡頭、校園霸凌、女教師復仇殺人,內容頗具爭議,灰濛濛的中學教室具有《大逃殺》般的基調;女教師與學生之間對立的復仇關係,又似小說《肅清之門》般的聳動,而出人意表的結局,又好像《嫌疑犯X的獻身》般的急轉直下,《告白》從每個角色的主觀視角出發,各自對著鏡頭前的觀眾「告白」,邀請我們心手相連,一起介入這樁母親的復仇。

 

  無論原著或改編電影,《告白》其實更神似《羅生門》的敘事脈絡,通過各角色對於謀殺事件的不同觀點與描述,表現出人性之自私與不可信,諷刺而露骨地拋出一種極不和諧的師生甚至人際關係,正片以黑灰色調為基礎,表現出肅穆、壓抑而又凄涼的氛圍。

  一具4歲女童的屍體、37個13歲中學生、誓言復仇的女教師、極端包庇兒子的瘋狂母親,當「告白」就要直切核心之際,我們才發現謊言不過是一副疲軟的軀殼,劃破了,洩了氣,真相也從來不在裡面,剩下的只是一張悲淒可笑的謊。

 

人性與公義的兩難 - 復仇的正當性?

p758149544.jpg   

  廢除死刑的爭議不曾間斷,社會對殺人罪仍嚴守刑責界線,而未成年犯罪在法律體系裡彷彿是被寬容的一群。在嚴謹的日本社會結構下,女教師拋棄禮教束縛,不向警方報案,採取私人報復,讓學生喝下摻入HIV病毒的牛奶,母愛是一種力量,復仇本身更是一種強大而可怕的力量,當母親毫無保留的愛面臨崩潰之後,只剩血債血還,《即刻救援》、《重案對決》是好萊塢標準示範:孩子被殺,父母直接迎戰兇手,以暴制暴,比兇手更兇狠,逞了復仇之快,但始終是玉石俱焚的危險自殺攻擊。

  青春不光只有熱血少年與純潔少女,叛逆、迷惘、邪惡、瘋狂,同樣隱然附生在青春之上,人們對青春有著太多過譽的描述,使他們能披著未成年的潔白外衣,卻比大人有更陰暗恐怖的內心,每一個人的告白彰顯了其內心的負面與脆弱,至於正義與倫理,人人說的都只不過是片面之詞。

 ★日文潮語教室

質問:岡田將生在《告白》裡飾演KY過頭的熱血白目教師,但「KY」是什麼意思呢?

正解:在不對的場合,跟不對的人說不對的話、做不該做的事,就是貨真價實的

「空気読めない(Kuuki Yomenai)」,所以熱愛使用簡稱潮語的日本人,直接擷取羅馬拼音Kuuki &Yomenai的字頭,就成了「KY」,來表示人家覺得你狀況外,不懂察言觀色,甚至到了白目的地步。


*本文刊登於絕色奇幻報2010年10月十二版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laudi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